编者按阿尔及利亚队主场获胜实现弯道超车追赶:
最近我研读十九大报告,看到一个新亮点,就是“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,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。”这是一直关注阿尔及利亚队主场获胜实现弯道超车追赶的范围。中国企业如何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,也就是从“国际代工”的模式,走向全球价值链链主的位置,获取产业链的最大话语权和产业链利润最丰厚的一段,是中国经济经济顺利迈过“中等收入陷阱”,进入富裕发达国家行业的重要战略选择。
本文就从“产业链”和“产业容量”两个维度,来对中国“强起来”的战略路径选择来做进一步阐述。
壹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,就是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。会上一共产生金牌306枚,其中“田径+游泳”项目产生79块金牌,占据金牌总量的26%(约三分之一) —— 从体量上来说,是得“田径+游泳”者得天下。
在里约奥运会上,美国拿到306块金牌中的46枚排名第一,中国拿到26枚排名第三(英国拿到27枚,排名第二)。
其中,美国在田径项目上拿了开云体育13枚金牌,是约47枚总金牌的30%左右;在游泳项目上拿了16枚金牌(该项目总奖牌32枚)——就这两大项,美国拿到了29枚金牌,已经超过了英国(27枚)和中国(26枚)。
结构分析很清楚的显示,美国队在奥运会上的强大,主要依靠的就是“田径+游泳”这两个核心项目。只要维持这两个项目的竞争力,第一很难旁落他国之手。
相较而言,中国在田径上共拿到2枚金牌,游泳1枚 ——即使我们拿到了乒乓球项目的全部四枚金牌,即使我们的“跳水梦之队”拿到了全部八枚金牌中的七枚,但由于项目的金牌总容量有限,所以依然无法挑战美国。
这个生活中的例子,可以很形象地帮助我们来理解“产业容量”,或者“总产值”的重要性——可以类比以上的“金牌容量”。无论是想在奥运会上制霸天下,还是要在全球竞争中拔得头筹,必须要在产业容量最大的行业里获得核心竞争力。垄断一个容量有限的产业,当然很好,但对大局影响有限。
为什么说中国经济要“强起来”,就要发力“汽车+半导体”产业,这是因为这两个行业的地位就如同奥运会中的“田径和游泳”:在全球产业竞争中,得“汽车+半导体”者,得天下。
经济总量排名第三的日本,排名第四的德国,产业支柱就是汽车。而韩国能够排名第十一,主要倚仗其电子科技,也就是半导体产业。
南美国家为什么会出现“中等收入陷阱”?显然与其主要产业容量和在国际产业链上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。
进一步来讲,就是,如果中国能够汽车和电子这两个行业顺利实现“升级”,打垮日本的汽车行业和韩国的电子半导体产业,那么中国就算已经成功完成了重要的产业的转型、升级,中等收入陷阱自然就避免了。
贰
但想拿下,谈何容易。
毫无疑问,中国目前在汽车产业上,相对于德国日本;以及在半导体产业上,相对于美国韩国,整体而言存在极大的差距。
中国目前汽车和半导体产业的情况,就类似于奥运会上“游泳和田径”的状况:前者拿到了1枚金牌、后者拿到2枚 —— 而就是这47枚中的2枚,已经是这么多年努力之后的极大突破了。
2015年以来,资本市场上受到追捧的一条主线就是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链。
改革开放后,中国大部分产业发展的历程,基本上是沿着国际代工—国内品牌—国际品牌这样一个曲线进行的。但由于国际大买家和国际产业链链主对整个市场和产业链的控制,中国的的产业要进入主要依靠品牌和市场来赢取利润的阶段,极为困难。因为这中间要跨越一个极大的鸿沟——就是西方工业用百余年时间所积累的技术壁垒;以及国际链主对终端市场的控制。
这是一个极端坚固的“马奇诺防线”,但并不是说真的没法突破。尤其是经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,很多国家的核心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,有些国家的一些主要产业为了谋求生存,就不得不降低对高科技产品或产业链条出口的控制,或者外国资本对本国高科技产能的并购准入。李书福的吉利汽车,就是借着国际经济危机的东风,顺利完成了对沃尔沃汽车的收购,从而顺利地开启了迈向国际产业链链主位置的新征程。
当然,相比较于国际汽车市场的巨大容量。中国仅仅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。国际市场上,汽车产业主要还是由日本、德国、美国等工业强国占据着垄断地位。
未来,中国要真正在国际市场上“强起来”,就必须摆脱过去那依靠房地产这种自己吹“泡泡”玩的产业模式,必须在汽车、半导体、科技金融等重要产业链占据“霸主”地位。但国际市场的容量就那么大,中国要雄起,就必须击垮日本和韩国的核心产业,只有这样,释放出的能量才真正能满足中国强起来说需要的天量能量。
叁
目前来看,中国在汽车产业上与西方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。如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到来,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又有了新的迅猛发展,新近较为领先的技术有宝马公司的远程代客停车技术,即待乘客下车之后,自主停车的技术;大众公司的应急辅助系统,该系统能在紧急情况下自动刹停车辆。
随着科技的发展,自动驾驶、移动办公室、智能接口、健康检测、远程车辆管理、家庭一体化(将车辆连接到住宅、办公室或其他建筑物的功能)等等,都给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的极大的空间。
图 全球汽车市场占有率情况
(更多资讯,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“几遇”)
尽管我国汽车产能在过去的40年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,但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不超过2%,依然处于初级的阶段。而日本丰田汽车一家,在全球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就已经达到10%以上。这几年,凭借“一路一带”战略,中国的高铁出口已经成为中国产业迈向产业链主地位的主要突破口。同时,中国的货车出口优势逐渐增厚,由以微卡、中卡为主中国货车,正在向拉丁美洲、俄罗斯、中东、北非等欠发达地区,通过出口不断输出中国过剩产能。多数传统货车强势企业也逐步将产能向海外扩展,例如陕汽在阿尔及利亚等地建立配件中心库,东风商用车和中国重汽在伊朗、摩洛哥等地建立组装生产线等等。
但在笔者(微信公众号“几遇”)看来,中国汽车要实现崛起,还是要靠“新能源”、“科技汽车”的东风:第一阶段,通过购车补贴、一线城市牌照免费等策略,通过“补贴”+“竞争策略”完成中国国内市场的“海选”,选出中国国内产业价值链的链主;第二阶段,就是让国内价值链链主与丰田等这些国际巨头竞争,夺取全球产业链链主的市场地位。
“新能源”、“电动”、“可燃冰”等等条件的不断刷新,给中国汽车产业创造了弯道超车的机会。未来,只有干掉日本在这个产业里的核心竞争优势,中国经济才会有可能培植更加深厚的利润空间,以获取经费支持新科技领域的探索与创新,在更高层面和更广维度争夺全球经济控制权。这就是14到17年汽车行业、新能源行业股票暴涨的核心逻辑。
肆
资金在追捧“汽车+新能源”的同时,还在追捧的一条主线,就是“半导体”。可以理解,大资金“主线”正面炒作的逻辑是和中国“大国崛起”的国家战略息息相关的。
这个逻辑是什么呢?就是要实现“厉害了我的国”,就必须要在关键产业和领域“厉害起来”,这个关键产业和领域首当其冲就是汽车和电子半导体行业。
半导体,其实就是韩国的一个代名词。具体到现实中,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三星电子、三星集团。
如果从产业发展的源头开始追溯,可以发现这个明晰的产业转移路线(如下图):
(更多资讯,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“几遇”)
从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路径来看,经历了美国——日本——韩台——大陆的转移过程。最先,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于1950s 起源于美国,全球性的产业转移主要经历了两次:(1)1970s,家电市场兴起,日本集成电路产业迅速赶超,其家电产业与集成电路产业良性互动,并孵化了索尼、东芝等厂商;(2)1990s,PC 兴起,存储技术换代以及日本金融危机影响,产业开始转向韩国,孕育出三星、海力士等厂商;而晶圆代工环节则转向中国台湾,台积电、联电等厂商崛起。进入2010s,智能手机、移动互联网爆发,随之带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产业快速成长。人口红利促使中国大陆成为世界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区域,需求转移或将带动制造转移,全新的一轮产业转移已然开启。
产业转移路线是我们认识世界经济图谱的一个线条,但中国企业要突破,就是要“逆袭”。在半导体产业上,就是要先干掉韩国,然后进军日美。
那么我们就得研究一下韩国的代表三星电子。事实上,作为半导体行业的霸主,三星电子师从日本,并赶超日本索尼,成为行业巨无霸,对中国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。
三星是怎么崛起的?
其历史背景就是,“工业化+国产化”的国家战略,这一点和中国沿海的“代工厂”向“品牌商”升级非常相似。
1961年,朴正熙代替李承晚执政后,为了在经济上崛起,选择了三星、现代等几个企业,扶植之——通过国家的战略选择,使得三星等企业快速崛起,也带动了韩国经济的腾飞。
事实上,当李秉喆在1938年创建三星时,三星的主业还仅仅是做进出口蔬果鱼干生意的。之后,三星能涉足“电子”“金融”等现代工业并扩张成三星帝国,是和“李秉喆——李健熙”这两代人的市场远见和意志力是分不开的。
要知道,“从0到1”总是异常艰难的,先驱变先烈也是常事。但李秉喆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排众议,开拓制糖、化肥等相关产业,开韩国之先。这些被开发出来的产业,逐渐替代了原来进口的外国产品,成为韩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在“进口替代”的过程中,韩国逐渐成为发达的工业国家,三星也逐步成长为巨擘。
伍
另外一个很强大的气质,就是市场远见和意志力。三星历史上经历过自杀式的“反周期投资”策略阶段。
例如,三星的液晶业务从1990年到1997年连续亏了7年,在1991年至1994年期间平均每年亏掉1亿美元。
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,全球液晶市场陷入困境。日本厂商当时几乎垄断了整个液晶面板行业。但由于行业不景气,大多数面临亏损。这种情况下,三星反而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 —— 这就是所谓的自杀式“反周期投资”。
当一个周期性行业陷入低谷之时,正常的选择是削减产能、停止投资,斩断亏损。事实上,当时处于产业垄断地位的日本人就是这么干的——他们急于把自己的产品卖给更多客户并停止投资,之前对韩国人封锁的各种技术,也因为巨大亏损而愿意转让给韩国人了。
韩国人逆势投产,恶化了本就过剩的产能,加剧了行业的整体亏损并延长了产能出清的时间。这种“不要命”的策略,最终如他们所愿:第一,把所有竞争对手就挤出了市场。第二,让他们获得技术转让,通过消化并升级技术,三星电子建立起行业壁垒——等行业再次景气的时候,即使之前退出市场的竞争对手们再次回来,三星也会因为在此期间建立起的技术壁垒而持有巨大优势。
韩国人依靠这样的战略,在半导体行业攻城拔寨,成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一级霸主——但过程也是惨痛的,比如说——三星的液晶业务从1990年到1997年连续亏了7年,在1991年至1994年期间平均每年亏掉1亿美元。
在行业低谷能够逆势扩大产能并忍受长期亏损,除去市场远见以及强大意志力之外,还需要一个外部能够输血支持——给三星提供这种支持的,就是韩国政府。仅仅依靠市场力量,以当日三星的力量,是不可能支撑这么久的。
陆
三星的崛起,和当下中国高铁的崛起,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因为要比政府财力支持,当中国成为全球经济总量第二的存在时,其终极力量别国难以企及。美国虽说是经济总量第一,但权力结构分散,没法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。
“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,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。”已经写入党的执政纲领中,显现出中国毫步迈向世界的决心。
政策定了,人才就成了关键。
在汽车领域,有李书福这样的工业强国专家;在半导体领域,有任正非这样的战略家。重要的是,在一系列中国划定的谋求核心产业领域“突破”的企业名录中,总是绕不开“国开行”、“中金”等这些核心力量的代言人。
例如,在液晶面板领域,华星光电已经达到世界最前沿水平,跟三星等有一拼之力;在智能手机领域,华为在多领域抢夺三星的市场份额;中国政府对“新能源”汽车领域的补贴,让中国的汽车产品在新的产品线上一起绝尘,正在积蓄力量与日韩产品竞争。
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科技金融,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实践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,很多细分领域的“路径”已经被中国趟开,接下来,会进入异常惨烈的“反周期投资”阶段。
论不怕亏钱,日韩能扛的住中国的“持久战”吗?
(更多资讯,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“几遇”。)
评论